在抚顺的大街小巷,抚顺银行的蓝色标识早已融入城市风景。
这家诞生于本土的银行,二十多年来始终与城市同呼吸、共成长,用接地气的金融服务、有温度的民生关怀和敢创新的服务模式,成为抚顺人身边最可靠的金融伙伴 —— 无论是老人的养老金支取,还是商户的资金周转,亦或是家庭的储蓄规划,都能在这里找到贴心解决方案。
把网点变成 “便民服务站”,让金融有温度
走进抚顺银行任意一家网点,总能感受到不同于传统银行的烟火气。
等候区的书架上摆着本地报纸和生活类书籍,墙角的饮水机旁放着一次性纸杯,工作人员见到老人会主动上前搀扶,遇到听不懂专业术语的市民,会用 “咱抚顺话” 重新解释。
这种 “像街坊邻居一样亲切” 的服务,让金融机构少了距离感。
针对老年客户,网点的适老化改造细致入微。
填单台上的老花镜按度数分类摆放,叫号机支持语音重复播报,柜台配备了放大显示仪,方便老人看清数字。
每月养老金发放日,银行会提前增开两个 “银发窗口”,志愿者还会帮老人核对明细单,遇到行动不便的老人,客户经理会带着移动设备上门办理业务。
72 岁的孙大爷说:“在抚顺银行取养老金,比去儿女家还方便,工作人员比亲戚还耐心。
”
对上班族和商户,网点推出 “错时服务”。
部分网点延长营业时间至晚上 7 点,周末不休息,方便下班后或周末才有空办事的市民。
针对菜市场商户,还提供 “零钱兑换预约” 服务,提前一天打电话,第二天就能换到需要的零钱,不用再抱着一堆硬币跑多家银行。
为本土经济 “输血”,做企业成长伙伴
抚顺银行深知,只有本地企业活起来,城市经济才能旺起来。
因此,它始终把服务本土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放在重要位置,用灵活的金融产品破解企业难题。
开餐馆的王老板去年想扩大店面,却因缺乏抵押物被多家银行拒绝。
抚顺银行的客户经理实地考察后,为他办理了 “商户经营贷”—— 以店铺流水和口碑为参考依据,3 天就批下 20 万元贷款。
“银行不光看抵押物,还看咱实实在在的生意,这种信任比贷款本身更让人暖心。
” 王老板的餐馆扩建后,月营业额增长了 40%,还雇了 3 名员工。
针对抚顺的特色产业,银行推出 “定制化信贷方案”。
为煤矿机械配件企业提供 “订单贷”,用采购合同做授信;为农产品加工户开发 “冷链贷”,支持建设保鲜仓库。
在这些金融活水的滋养下,许多本地企业从家庭小作坊成长为规模企业。
目前,抚顺银行已累计为 5000 多家本地企业提供贷款支持,带动就业岗位超 3 万个。
用创新服务 “破圈”,让金融更便捷
在数字化时代,抚顺银行没有固守传统服务模式,而是在 “接地气” 的基础上积极创新,让老用户适应新变化,新用户感受老情怀。
手机银行 APP 兼顾了便捷性和易用性。
既保留了转账、缴费等基础功能,又上线了 “社保查询”“公积金提取预约” 等本地特色服务,还专门开发了 “长辈模式”—— 字体放大三倍,只保留核心功能,避免老人误触。
市民李女士说:“用抚顺银行 APP 交水电费,比去营业厅排队快多了,我妈也能跟着步骤学会操作。
”
针对小微企业,银行推出 “线上快贷” 产品。
商户通过手机上传营业执照和经营数据,系统自动审批,最快 2 小时就能放款,额度从 5 万到 50 万不等。
做服装批发的张女士第一次使用时,原本抱着试试看的心态,没想到当天就拿到了 15 万元贷款,“不用跑银行,不用填一堆表格,这效率真是没想到”。
从社区网点的一杯热水,到小微企业的一笔及时贷款;从老人手里清晰的明细单,到手机上便捷的缴费界面,抚顺银行的每一项服务都贴着 “抚顺标签”。
它不追求全国扩张,而是深耕本土;不沉迷复杂金融产品,而是把基础服务做扎实。
在抚顺人心里,这家银行早已不只是存钱取钱的地方,更是一个 “懂本地、知民心、有担当” 的本土伙伴,用金融力量守护着这座城市的烟火与希望。